总是用言语羞辱孩子
孩子学跳舞的同班同学家长总是当着众人羞辱她自己的孩子,如果是你你会上前阻止吗?
孩子学跳舞的同班同学家长总是当着众人羞辱她自己的孩子,如果是你你会上前阻止吗?
如题
真为孩子难受和担心。这和我们老大篮球班上的一位爸爸一样!从来就没停止过“教训”他的女儿,即使孩子委屈的哭了,他也没闭嘴!
作为同样是家长的妈妈,我无法阻止那位爸爸,只能深刻的反省自己,自己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行为
即使是没有当众,是不是也在无形中用言语、眼神伤害着孩子!
孩子胆小怯弱,今天老婆说有小朋友当老师面把他按倒了还挠他,老师没管,我怎么处理?
孩子胆小怯弱,即使当着老师的面有小朋友把他按倒欺负他,他也不知道求救反抗,这确实是让家长们担心的事情。
据小徐老师观察现在小学生的行为发现:现在的孩子呈两极发展,一部分孩子飞扬跋扈,横行霸道,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另一部分孩子则胆小怯懦,唯唯诺诺,任人摆布。
那些胆子大,从来不吃亏的孩子,家长还不用担心,而这些胆小怯懦的孩子,如果家长不好好引导孩子,掌握与人交往的基础技能,那么孩子有可能会在以后的人生中吃亏受辱。
那么,面对孩子胆小怯懦,那么作家长的应该怎么办呢?一、家长当前最重要的是帮孩子建立边界意识所谓“边界意识”,就是引导孩子知道别人的哪些行为是自己不喜欢的,是需要制止的,哪些行为是自己不可以做的,自觉地形成一个理性的规范自身和他人交往的行为规则,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达到保护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一种交往模式。
1、帮孩子建立身体边界意识告诉孩子自己的身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别人恶意的攻击你的身体时,一定要表明自己不能接受的态度,特别是对于同龄人之间的矛盾,引导孩子区分,哪些行为是别人的恶意的攻击,哪些是无意的玩笑,无意的玩笑和善意的身体接触,我们都可以愉悦的接受,而如果别的同龄人恶意的攻击自己身体的某一部位,则告诉孩子一定要大声的制止或反抗。
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身体边界意识,家长就不要动不动就打骂孩子,因为动不动就被家长打的孩子,他会认为,我的身体是不重要的,是可以随意被攻击的,久而久之,他就很难建立正确的身体边界意识,在被同龄人欺负时,也不能表现出愤怒和反抗。2、帮孩子建立正确的语言边界意识和建立身体边界意识一样,家长要引导孩子分辨哪些语言是带有侮辱性的,是不能被接受的,是需要自己表现出愤怒、厌恶的,要引导孩子及时制止对自己施以言语侮辱的人的行为。
同时,家长在管教自己的孩子不要说侮辱孩子的话,否则同样也会毁坏孩子的言语边界意识。3、帮孩子建立游戏规则意识孩子在与同龄人交往中,最常见的就是相互之间的游戏,游戏规则是建立在公平快乐的基础上,不能将一方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总之,当孩子有了自己的边界意识,他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才更容易得到尊重和理解,也更容易融入群体,遵守游戏规则,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而只有有了正确边界意识的孩子,才能在自己被侵犯,被欺辱时,及时大胆地制止对方的行为。
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孩子建立边界意识呢?家长除了对孩子进行理论引导外,还要在行为上给予言传身教,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慢慢帮孩子建立自己的边界意识。
1、充分尊重孩子,不仅尊重孩子的身体,不打骂孩子,还要尊重孩子的心理想法等,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鼓励孩子在不侵犯他人的基础上大胆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一些家长对孩子控制得太死,孩子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规范去做,无时不刻不在指责孩子,规正孩子的行为,实则是在破坏孩子的边界意识,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受到不良待遇时,会表现出胆小怯懦,很难及时反抗。
2、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和独立意识,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生活空间,让孩子选择一些自己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具或者玩具等,尊重孩子的意愿,不断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3、引导孩子对自己负责。家长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要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做并勇于承担后果的行为。让孩子参与到生活中来,多多锻炼自我意识,他的行为就会加快理性和成熟,他的行动力就会更强,遇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合理的事,他会马上意识到并及时制止。
4、带孩子进行身体锻炼,增加行动力和爆发力。这样在他人侵犯到自己的边界时,孩子就会及时的大声说“不”,不会怯懦。总之,帮孩子建立“边界意识”是让孩子走向大胆、独立、理性的第一步,有了边界意识,孩子才懂得该在怎样的境遇下及时反抗并保护自己。
二、教会孩子大声反抗并向他人寻求帮助的本领。孩子有了正确的边界意识之后,当个人人格和身体等被侵犯时,对于不敢动手反抗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大声的说“不”并向他人寻求帮助的本领。
比如,在学校,遭到同学的欺辱,自己制止无效情况下,一定要让孩子去告诉老师。同时向在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时,要引导孩子说清楚情况的严重性,不要轻描淡写的说一句:“XX打我了。”这样的一句话,就没后文了,这引不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一定要引导孩子说出同学为什么打你,怎么打得你,你的感受是什么,这种情况发生了几次了等等,这样才能让自己及时得到帮助。
总之,孩子有了正确地边界意识之后,家长就可以比较放心地将孩子放到同龄人中去交往,让孩子多次体验和同伴交往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交体验中才能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最终能走出胆小怯懦,遇事不知怎么办的误区。
另外,对于题主的问题——“孩子胆小怯弱,今天老婆说有小朋友当老师面把他按倒了还挠他,老师没管,我怎么处理?”——言外之意有怪老师没有及时保护孩子的意思,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解决此问题的能力,而不能仅寄希望于老师和家长的保护和管理,如果不能从自身去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培养孩子面对侵犯自身边界行为的反抗爆发力,那么老师和家长保护得越周到,实则就越弱化了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所以,找老师理论、让老师照顾或者家长挺身而出,为孩子出头都不是保护孩子的最佳办法,用一时可以,但长期来看,还是教会孩子自己独立、大胆、负责的保护自己方是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