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坏习惯怎么阻止
宝宝有强烈的占有欲,不愿意分享玩具,作为家长该如何去应对?
宝宝有强烈的占有欲,不愿意分享玩具,作为家长该如何去应对?
宝宝有占有欲是好事,说明宝宝有了自我意识。不愿意分享玩具也是正常现象,大人也无法完全无私的分享,更何况刚刚具有自我意识的宝宝。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只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家长无需焦虑。
1.不强迫孩子分享非常不建议家长为了所谓的面子,强迫宝宝分享玩具。对孩子来说,可能一个玩具就能让他快乐很久,强迫他把心爱的玩具分享给别人,会让孩子很伤心。
2.强化孩子的权属意识孩子有占有欲,恰恰说明孩子有权属意识,家长正好趁这个时机教孩子强化权属意识,自己的玩具,自己决定要不要分享给别人,同样,别人的玩具,决定权在别人身上。
3.不给孩子贴标签孩子不愿意分享,是成长过程的必然阶段。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说孩子自私、抠门什么的,越给孩子贴标签,越容易让孩子逆反。
4.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的好处尊重孩子内心的声音,逐渐地引导孩子,让孩子体会到分享玩具,会给自己带来收获。比如,通过分享玩具,可以让孩子玩到别的小朋友的玩具,通过分享,可以有小朋友一起玩。
幼儿园教师如何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呢?
幼儿的不良可惯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学习上,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说小话、做小动作,对老师的提问不积极思考,不求甚解,得过且过。
生活上,不讲卫生,喜欢咬指甲或吮手指,用衣服擦鼻涕,饭前便后不洗手。
不礼貌,爱说脏话,不使用文明用语,撒娇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长辈,到别人家里做客喜欢乱翻东西,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主人同不同意都要拿回家等。
在人际交往上,不会关心、包容体谅他人,为自身利益而撒谎骗人,缺乏爱心,对他人冷漠,无集体荣誉感等。
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不良习惯,幼儿期是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期。在幼儿期及时纠正幼儿不良习惯,帮助幼儿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教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
一、开展积极的活动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这个方法主要用于,解决幼儿产生不良情绪的问题,幼儿大哭大闹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将幼儿的注意力从当时的不良情绪中,转移到其他方面上来。如刚入园的幼儿大哭大闹,我们就看孩子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对吃感兴趣的,我们可以进行食物诱导,不哭可以得到小零食。对玩具感兴趣的,不哭可以玩玩具。
当幼儿在课堂游戏中,拒绝参加活动时,教师应该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等方式,指出这些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不利的影响,使幼儿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自愿地加入到活动中。
二、通过语言提示帮其改正不良习惯
肯定性的语言提示幼儿更乐于接受。当一个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做出了正确的做法后,教师应给与肯定性的语言提示,比如“你做得很好!”“你真棒!”等表扬性质的语言,这能给幼儿带来自豪感、关注感和受重视感。幼儿想再次得到表扬,必须做出正确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改正坏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树立榜样,暗示什么是良好的习惯
幼儿从众心理比较强,都有一种不甘心落后于他人、争强好胜的心理,我们要好好利用这种心理,帮助其改正自身不良习惯。老师要善于发现其他小朋友的优点,并且当众具体表扬其做得好的地方,激发有不良习惯的幼儿的好胜心理,暗示其向做得好的小朋友学习,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已得到相同的表扬。
幼儿期是幼儿学习各种技能、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培养良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尽可能在这一阶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