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感
新词汇的界限感意思是什么?
新词汇的界限感意思是什么?
“界限感”意思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如“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相关:
若界限感仅限于物理上的个人空间或家庭空间的话,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对个人隐私的日益尊重,中国人的界限感已经大大增强。但是对于心理层面上的个人空间和家庭空间,中国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引发了人际关系中的太多的痛苦和无奈。 -
事实上,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第一件事:自己的事,第二件事:别人的事,第三件事:老天的事。 -
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托附他人;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就得学会简朴生活。 -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
同时,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很难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然而,犹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得书接触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统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千差万别。 -
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但如果一个人界限感模糊,面对这种差异,会非常痛苦,于是开始抱怨和不解:“你怎么这么办事?”“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
中国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其实,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 -
孩子慢慢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孩子觉得上什么学校是自己的事,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嫁给谁,娶谁是自己的事,但很遗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觉得“你的高考志愿是我的事,你的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于是开始冲突,于是开始痛苦。
如何杜绝孩子看别人脸色,讨好别人的行为?
你好,但从你小孩子的的这个表现(孩子为了玩手机,总是说:“奶奶我乖乖的听你的话”,奶奶也总是说:“你乖乖的听话,奶奶就把手机给你玩”。),我其实觉得你家小孩子很聪明,因为他能够将事物的关联很好的联系在一起,目的性很明确,而不是简单来说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但是这样的行为模式也会给小孩子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你或许已经从你的担忧当中发现了一些,你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变得见风使舵,墙头草两边倒,当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不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当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是想要什么的时候,我相信这是一件让每个父母都感觉到害怕的事情。而这种教育方式很有可能造成他的讨好型人格,他们从小缺乏了自我价值感,“讨好”是他们唯一知道和掌握的获取自我价值感的渠道。
小孩子或许很听奶奶的话,但是当奶奶不再拥有手机的时候呢?小孩子是否依然会听话?父母的权威性在小孩子面前其实也已经被这种教育方式给消耗殆尽了,因为在这段教养方式里面,所有的都是利益驱驶的,显得太目的性太成人化,而小孩子本应存在的天真,真诚却找不到了。
我们有的时候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不要过于强调懂事,而是要告诉他为什么需要这样做,这样做不是为了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话,而是选择这样去做本身就有他的目的,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别把小孩子当小孩子,要当小大人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