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速网百科 > 信息问答

孩子见陌生人表现不大方怎么办 同事的孩子很害羞,不主动交朋友,说话就紧张。老师说有退缩行为,什么原因,怎么办呢?

作者:贾锐进 时间:2023-05-29 21:15:10

孩子见陌生人表现不大方怎么办

同事的孩子很害羞,不主动交朋友,说话就紧张。老师说有退缩行为,什么原因,怎么办呢?

同事的孩子很害羞,不主动交朋友,说话就紧张。老师说有退缩行为,什么原因,怎么办呢?

很多孩子在于与人交往的时候,表现的比较害羞,畏缩,孤僻,在学校也与同学不太合群,家长非常着急。您孩子的老师说孩子有退缩行为,什么是退缩行为呢?怎么办呢?
一、退缩行为及分类 退缩行为又叫社会退缩或行为退缩,是指孩子在陌生或熟悉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孤独行为。 有退缩行为的孩子,具体表现就是胆小懦弱,羞怯,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较难适应新环境。
其实,退缩行为也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1、无意社交型
这类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不大,喜欢独自活动,他们不是不懂如何与同学相处,而是有意识的躲避同学,这类退缩学生并没有心理障碍,只是交往倾向很低,只愿意自己玩耍。
2、被动焦虑型
这类学生对集体活动很感兴趣,并且渴望参与学同学间的活动,但个性害羞,胆怯,不敢主动接触同学,面对群体活动多在旁边观看,而不敢参与其中。
3、抗拒社交型
具有这种表现的学生,避开与其他同学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对自己缺乏自信,总觉得其他同学讨厌自己,他们不参与社交活动,觉得其他同学玩耍时会被戏弄或排斥。
二、原因分析这种行为是孩子天生的性格吗?其实不一定的,这种行为的原因既有先天因素,也与各种外部因素有关。
1、生理因素
人的行为中的某些特征常常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有研究表明,出生几周的婴儿就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有一些孩子表现的对新生活很难适应,这样的孩子长大往往在与人交往上表现出退缩行为。
2、家庭因素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比较紧张,父母经常产生冲突;或者父母对孩子的管理教育方式过于严格,经常采用强迫,威胁,打骂等高压行为都容易引起孩子的退缩行为。
此外,父母经常拒绝孩子,忽视孩子的感受和要求;或者对孩子的要求过高,都容易使孩子比较敏感,产生自卑感,从而引发退缩行为。
3、学校和社会因素
(1)老师
如果老师的教育方式主要以批评、惩罚为主,态度比较严厉、粗暴,方式简单、生硬,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产生自卑,引发退缩行为。 有的孩子平时比较安静,不引人注意,老师长期关注不够或者忽视,孩子对班级活动就会缺乏兴趣,对一切感到索然无味,行动引起退缩。
(2)同学
在与同学交往中缺少经验,缺少社会社交能力,被同伴忽视和拒绝;或者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辱,产生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慢慢导致行为退缩。
(3)周围的人
有些孩子天性比较敏感,周围的人一句无意的话,可能会给孩子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影响,改变孩子的性格,引发行为退缩。
三、解决措施 1、和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给孩子创造与人交往和相处的机会。
退缩型的孩子和他人交往比较被动,情绪常常容易紧张。良好的关系能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也是孩子自信心的来源。所以家长要表现出对孩子的关爱和接纳,对于他们要更多的尊重、鼓励、表扬,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1)和老师多沟通,在班集体为孩子创造机会。
让老师在班里能够灵活地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让孩子担任一个小组长;或者是在举办文体活动的时候,让孩子成为一员;或者班里在举行演讲或故事会的时候,特意让孩子上台去讲一次。这样创造机会,让孩子在集体中获得一种自信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孩子表更加积极、主动、自信。
(2)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家长可以带孩子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耍;几个家庭共同组织一次郊游;假期里和同学的家长一起组织一次旅行等。 这样做有很多好处:
人员相对比较少,但是又是一个小团体,孩子容易和他人产生熟悉感。 家长鼓励孩子积极与他人交往,也可以事先和其他孩子和家长做好沟通,让大家配合一起帮助孩子。 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把这个团体中的某些力所能及的事务让他来负责,从中慢慢获得自信和与他人交往的经验。 在团体的活动中,可以经常安排一些游戏,比如知识竞赛、讲故事、唱歌表演等,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表现自己。 (3)带孩子参加一些相关兴趣班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相关的兴趣班,在兴趣班上一方面培养孩子的课外特长,另一方面也从中鼓励孩子培养性格。比如:表演班、演讲班、故事班等,孩子在参加这些兴趣班的时候,自然而然要表现的更加积极才能符合课程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一些社会交往的经验和知识。
2、对孩子进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改善孩子与同伴的关系,增强自信。
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三种移情训练,观察学习和角色扮演。
(1)移情训练
孩子在社交中体验到的失败,是由于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解决人际问题的能力。移情训练可以使孩子理解别人的情感状态,能辨别他人的观点,提高对他人观点的采择能力。
【具体办法】:设置一个能激起情绪的情节,比如描述一个故事情节,故事中的两个同学一起学习,但是为了某件事吵架了,甲对乙说:“你真讨厌。”然后让孩子分析甲为什么说乙讨厌呢?乙又会怎样反应呢?如果你是甲,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是乙,你又会怎么办呢? 让孩子在移情训练中慢慢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提高自己的表达力和自信心。
(2)观察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人的行为,尤其是同年龄的伙伴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巨大影响。
【具体办法】:平时家长引导孩子去观察那些与人交往和谐的同学是怎样与人相处的,也可以通过观看电视节目、电影等学习里边的人物与人相处和沟通的方法,鼓励孩子积极尝试用这些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孩子社交的能力。
(3)角色扮演
通过扮演故事或短剧中的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孩子对如何进行交往的认识能力。
【具体方法】:找一段交往活动的小剧本,让孩子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角色的过程中,孩子自然会体会这个角色的语言、动作、行为,体会这个角色的思想情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交往的认识能力。然后可以互换角色再次进行表演,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家长一定要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和启发孩子。
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可以特意让孩子扮演一个热情大方,拯救弱小,无所畏惧的英雄,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自信。
3、家长要积极耐心,提高孩子的互动动机,消除孩子的负性情绪
家长在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中,不仅要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还要提高他们的互动动机,帮助他们克服互动的畏惧和紧张情绪。
家长一定要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教育孩子,对于孩子暂时不能改变的行为,一定要宽容耐心。当孩子表现出一定的改变来之后,家长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表扬,语言情绪甚至可以稍作夸张,鼓动他们再次进行尝试。对于行为退缩的孩子,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结束语: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准原因,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孩子渡过这个暂时的困难。性格内向、行为退缩的孩子不是不能改变的,只要家长及采取积极的措施,也会拥有一个阳光、开朗、活泼的孩子。

小孩看到人不愿意叫,应该怎样引导呢?

身边有很多孩子都是这样,他们2岁之前家长让打招呼还会笑眯眯的给予回应,2岁之后像变了一个人,就是不愿意开口,我家孩子有段时间就是这样。如果您家孩子也是处于这个阶段不用担心,这是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开始关注自己的表现。他不愿意跟别人说话更多的是因为怕被别人说,包括夸他,都会让他不好意思。
对于孩子这样的表现,大人怎么引导呢?
1、尊重他,不用逼他
大人见面照常打招呼,如果提醒他跟长辈打招呼,他不说,也不要逼着他。因为孩子的成长总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每个阶段又都不一样,所以,不要按照大人的眼光来要求他,非要怎么样。不妨先尊重他,后面再慢慢引导!
2、家长多带孩子与朋友互动
家长有空的时候不要总是宅在家里,那样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就会变少了。所以,周末还是平时下班,家长尽量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可以去他的好朋友家玩,也可以去爸爸妈妈的好朋友家玩。潜移默化中让他与外人多接触,他就会转变自己对外人的态度了。
3、玩游戏:角色扮演,让他在玩的时候学会打招呼
比如很多孩子都喜欢小猪佩奇,家长可以选取一集,在家扮演里面的角色。比如选择去看猪爷爷猪奶奶这一集。爸爸扮演爷爷,妈妈扮演奶奶,佩奇去看爷爷奶奶,佩奇见到爷爷奶奶是怎么说的呢?“爷爷您好,奶奶您好!”如果宝宝刚开始不会说,家长可以教他说,在玩游戏的时候,孩子非常容易记住东西奥!
4、多鼓励
很多孩子一开始看到人不喜欢叫,比如你叫他叫爷爷,他有可能就是不叫,下次不妨试试,让他跟爷爷再见,说不定他就说了。我家孩子那阶段就是这样,包括跟他爷爷奶奶打电话都是这样,每次一说要再见了特别积极,有时候不用大人提醒,自己都能想到说。后面,我就鼓励他,夸他懂礼貌。现在他对待别人的态度慢慢发生转变,有时候遇到熟人,让他叫他也愿意开口了。
所以说,如果发现孩子见人不想叫,家长也不用着急,不用过度关注,后面找机会潜移默化引导,就会好转。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仅代表作者观点。若文章违规或侵权,请 (举报反馈) ,核实后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