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自己有几种声线
唱歌该用什么部位发音呢?如何体会?
唱歌该用什么部位发音呢?如何体会?
如何打开喉咙若想把喉咙完全打开,必须首先搞清楚用力的部位和感觉。在歌唱时如果能将喉咙完全打开,那么歌者自身的感觉应该是喉咙即有向外扩张,又有使喉结向下的力量。贝基先生说:“正确地打开喉咙是感到颈部往四周扩张。”“要感到喉咙的的两侧的肌肉发酸,在促使喉结往下放,这才是对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贝基先生在课堂上常常做这样的手势,就是将两只手自两肩像推开两堵墙一样向外推,以示说明这种力量的方向和感觉。……为了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和用力的部位,贝基先生在讲学中用了很多具体手段,这些手段都是比较容易体会的,而且也都是卓有成效的。歌者在练习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用多种手段去体会。1.打哈欠是体会打开喉咙的最简单的途径。……“有种办法能把喉咙打开,当你困了,一面讲话一面打哈欠,这时喉咙就打开了。”……“要防止打哈欠打得太过头了,那样会使声音太靠后。”2.找到胸部的支点有利于打开喉咙。……“唱歌时声音是从咳的地方发出来的。”……“声音是从两锁骨中间那里发出来的,声音要深”,“声音是从喉咙最底部发出来的。”……3.模仿嗓子宽的人歌唱有助于打开喉咙。……“模仿嗓子宽的人去唱,不要模仿那人的音色,主要模仿他的技术。做为技术无论对哪一个声部都是同一的要求。”4.不张大嘴唱歌可以迫使喉咙打开。5.大笑和哭也有助于打开喉咙。6.向后仰头常可以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以上我介绍的是贝基先生在讲学中经常采用的一些打开喉咙的手段,歌者可以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有选择地灵活运用。除此之外,我个人还有这样的体会:当喉咙完全打开时,在歌唱时会感到头部有一种向前和向上顶的力量,即在某种程度上有梗脖子的感觉。美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舍瑞尔·米尔恩斯在谈到纠正某些歌者在歌唱中头和下巴的状态不够自然时,主张将双手十指交叉,放在头部的后上方,在歌唱时轻轻用力向前搬,而头部又轻轻向后仰,这时头和下巴便处于歌唱时的状态。……还有一种感觉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当喉咙完全打开时,歌者在歌唱时会感到喉咙似乎不复存在了,只有气息的支持和响亮的面罩共鸣是歌者能明显感觉得到的。用贝基的话来说就是“歌唱时只有横膈膜和面罩发生接触”。就是说,完全打开的喉咙似乎是一个畅通无阻的通道,声音在这里不会受阻,而是送进了上面的面罩,这虽然是一种感觉和想象,但似乎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感觉是世界上许多著名歌唱家都认可,并非常强调的,所以歌者一定要努力寻求这种感觉,只有这样喉咙才是完全打开的。——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第71页—80页如何寻找面罩共鸣我认为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就是说,当歌者的声音获得了充分的面罩共鸣时,他(她)的鼻咽腔是完全打开的。如果说打开喉咙是要求打开喉咽腔和口咽腔,那么,要想把声音送进面罩,还必须同时把鼻咽腔打开。所以贝基先生说:“我所说的打开喉咙是要求上下左右都打开。”……如何做到在打开喉咽腔的口咽腔的同时,把鼻咽腔也完全打开,从而获得充分的面罩共鸣呢?我把贝基先生的做法按着我的理解,归纳为以下几种手段。1.面带微笑声音容易进入面罩位置。贝基先生说:“古代的老师教唱歌只教两件事:一是打哈欠打开喉咙;二是微笑地唱有助于声音进入面罩。就靠这两点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歌唱家。”2.用哼唱的感觉到面罩共鸣。他说:“在哪里哼就在哪里唱。”……当然这种哼唱必须是以完全打开的喉咙和良好呼吸支持为前提,否则是哼不到面罩里面去的。另外在哼是要尽量找到一种晕乎乎的感觉,这说明打开了鼻咽腔真正哼到头上去了。3,不张大嘴也有助于找到面罩共鸣。……除不张大嘴外,贝基先生还要求歌者不要用嘴去控制声音或用嘴去做声音,这样往往会影响面罩共鸣。4.小声练唱有利于找到面罩共鸣。5.讲话时也应该尽量运用面罩共鸣。……正像斯基巴说的那样:“说话要像唱歌那样好听,唱歌要像说话那样自然。”——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第83页—91页关于高音问题1.贝基先生说:“唱高音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确,这个高音的印象早就印在你的脑子里了。”我理解这句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说,在你的头脑里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声音形象,……其二是说,唱高音之前,发声器官的各个部位,如横膈膜的支持、喉结的位置和面罩共鸣等,都要做好将要积极工作的准备。2.贝基先生说:声“音的动作与音高正好是相反的。”……就是说,越往高音唱,歌唱发声器官某些部位的动作与感觉越要往下。贝基先生把这种反向动作概括为三个方面,他说:“唱高音时别用外在的力量往上冲,而是用内在的力量:一是喉结两侧的肌肉将喉结往下拉;二是横膈膜有力的控制呼吸;三是头别往前伸,也别仰头,而应略低头。”3.贝基先生说:“高音最需要面罩共鸣。”4.贝基先生说:“唱高音要有自信感。”——田玉斌《谈美声歌唱艺术》第100页—106页练声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1.练声是一项艰苦的劳动2.练声时要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3.练声时要培养歌唱意识4.练声时要力求主客观统一5.练声要有的放矢6.练声时不要过于追求音量7.练声时注意力要特别集中8.要用科学的态度练唱任何歌唱模式,不管美学标准如何不同,都存在优劣之分。如何由低向高、化劣为优就要学习方法。笔者曾得《声乐实用指导》一书中(1995年1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方法有自觉和自发两种,自觉的方法往往是指经过拜师学艺学来的;自发的是指从未拜师却唱得很有方法。也就是“学而知之”和“生而知之”的区别。生而知之应理解为不自觉地得发声上使用了符合歌唱要求的生理----物理调节;而自觉的方法正是从无数不自觉的总结出来的;实践先于理论。依据这一论点,有些从未学习过的歌手唱起来却比从师多年的人唱得好的例子就不足为怪了。有些歌唱者先天有高音(除了声带天生又薄又短情况外)。戈特勒发现了声带具有缩短和边缘振动的特殊机能,那些不怕高音的人正是不自觉地使用了这种发声机能,于是高音问题从理论上得到了解决。再回过来使用于实践----对“恐高症”的人教他们学会这种方法之后,“恐高症”便治愈了。再以用气为例:中国千百年来把丹田气作为演唱艺术的基本要求,成为民族唱法的基础,它形成的过程和性质,与解决“恐高症”相同,都有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这就叫方法,二者也成了研究科学发声的基础。许多自学成才的歌手离不开“摹仿”,摹仿的形式看起来是学歌,而实际上往往也把被摹仿者的方法一起摹仿过来了,投师学艺或自学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关键在于效果----是否“得法”。不论何种演唱艺术,要达到高水平,都得有基本功。有些歌没有基本拉就是唱不下来,有些歌没有基本功也能唱。像《小芳》那样的歌,如果给有功底的人去唱,是否大材小用?并非如此,有功底的人唱起《小芳》来肯定比没有功底的人唱得好。那么通俗唱法的功底是什么?如何去训练?以舞蹈为例:不论芭蕾舞、中国民族舞、国际标准舞以及现代劲舞,腰腿功都不可少。如果腰不软、腿没劲,舞感再好都不会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歌唱艺术对基本功的要求与舞蹈是同样严格的。西洋传统声乐的基本功在发声上是打开喉咙和集中声音(声乐术语也叫“关闭”);在呼吸上建立强有力的支持。通俗唱法与西洋传统唱法的基本功没有原则区别,不同的是打开喉咙的方式,西洋传统唱法要求在低喉上打开喉咙,这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做到,如同芭蕾舞强调用足尖站起来跳舞的情况相同。通俗唱法不强调这一点。打开喉咙的具体涵义是喉----舌的对抗,通俗唱法中至今仍有不少歌手喉咙打不开,特别是高音区,用高喉位而不造成“声道阻塞”,这在通俗唱法中是允许的;但高喉位只要稍有“位移”,却是非常容易产生“声道阻塞”的,这个矛盾在中国民族唱法中早已获得了比较园满的解决----用“脑后摘筋”的办法。在通俗唱法中,打开的目的不是为了共鸣的需要,而防止声道阻塞。但是就效果而言,适量地打开喉咙对演唱歌曲的效果来说是积极的。这也是欧美唱法的效果为什么比港台唱法效果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喉----舌的对抗动作产生的声音,无论力度、质感都会得到加强。所以打开喉咙这种基本功在通俗唱法的训练过程中,地位虽没西洋传统唱法那么重要,但仍不应忽视。通俗唱法的基本功是“压缩声带”和建立“动态下的气息支持”。在此有必要引证一段帕伐洛蒂的话来说明压缩声带的意义:“当中声区进入高声区时,喉咙部位有一种“收紧”的感觉,这不是肌肉的力量,相反,有关有肌肉必须是很放松的,像正在“打呵欠”一样,但你必须促使声音更压缩(Squeezed)在开始学习掌握这种感觉时,似乎“失声”了(Socrificed),这样使声音变化了。开始时,会经常把声音挤压破了,这是正常的,然而,当正确的方法开始被掌握时,那就是十分安全而保险的方法了。即使一时还不能有漂亮的声音,驾驭熟练后就会漂亮起来。”这一段话对通俗唱法的训练,有着同样积极的意义,因为它具体地提供了解决高音的方法并阐明了产生高音过程中会出现的反应。不仅如此,这个方法也同时解决了令女声同样困扰的“换声”问题。帕氏所说的喉咙收紧,实际上是声带收紧。他说有关肌肉必须是放松的,用笔者的话说,声带的收紧是建立在喉咙放松的基础上的,喉咙处于打呵欠的状态就是打开喉咙,但二者是一种不容易掌握的矛盾统一,因为喉咙和声带处于同一位置(据说帕氏为解决“高音的过渡”化了六年时间)人的习惯本能是:要么喉咙和声带同时都“紧”起来,要不就是一起都“松”了。但只要化功夫,肯定是能够学会的,这一点下面还要详细探讨。用“压缩声带”来发声或唱歌的原理,听起来似乎有些“玄乎”。其实并不,因为声带的形状很象人的嘴唇,只要看到吹小号或吹笛子的人怎样吹奏这些乐器时的口唇形状,就不难理解声带在歌唱时的状态,“压缩”或“收缩”声带的涵义也变得很形象化了。另一个基本功是建立动态的气息支持。为什么要加上动态二字?气息支持不是人所共知的理论么?理由是“知道”歌唱要有气息支持的道理并不难,但“做到”气息要有支持其难度不亚于上述要求;同时还要做到声带紧----喉咙松的矛盾统一。虽然说通俗唱法最接近说话,但说话和歌唱毕竟是有区别的。主要反映在音域上,说话音域“狭”,唱歌音域“宽”,说话有一个八度就够了,歌唱绝对不够;气息也同样有区别,说话时用气“持续”短,歌唱时用气“持续”长。作为能源消耗量而言,说话消耗少,歌唱消耗多。更何况歌唱有高低、强弱、刚柔之分,因而必须要建立一种能调控的呼吸机制。常见的所谓呼吸训练法往往有三个错误倾向:1、重“吸”不重“呼”,而忘了歌唱是在“呼气”状态下进行的;2、重“姿势”而不重实效,认为只要保持两肋张开的姿态去唱歌,就是做到了有支持的呼吸,这样做的结果常常适得其反,“保持”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成了“僵持”,试问气息不流动了,能源供应停止了,声音还怎么再能流动?歌声又如何流畅?(这个问题在下文《误区》中还要谈到。)3、“提气”与“压气”的失调:提气----压气在歌唱中是矛盾的统一,气息是“往上的,没有气息对声门的压力,又何来声音?压气是对所提气势大小的“制动阀”,所谓排泄式呼吸法就是把压气当成了目的,完全忽视了提气的主导作用。具体的方法是要求在收下腹和鼓上腹同时工作,但鼓上腹的力永远不能大于收下腹的力,二者的平衡就成了“僵持”,如果光是下腹鼓出,就成了排泄式;如果光是上腹“收紧”,声音会“憋”住而唱不出。有人说:“唱歌是呼吸的艺术。”不无道理。这对通俗唱法而言同样适用。从建立歌唱的呼吸机制,以学会控制这种机制,是需要时间和功夫的,它毕竟和日常生活的呼吸是完全不同的。由于以上两种机制都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使用到歌唱的实践需要上,所以称之为歌唱的基本功。不论西洋传统唱法、抑或其他任何唱法,这种生理上的发声要求都是一致的,唯一稍有差别的只是通俗唱法对于喉咙打开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声道通畅无阻,不像西洋传统唱法打开喉咙的出发点是为了“建造共鸣腔”,以求在自身建立一个扩大器。通俗唱法是一门和电声密切结合的学问,因而与话筒结下不解之缘,话筒有质量上的区别,而更重要的却是音响师(或称主调音师),“调音”是一门相当高深学问,不仅要充分了解各种键钮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对各种嗓音要具有高度敏锐的瓜能力。大歌星都有自己特聘的调音师,一个优秀的调音可以造就一个歌手成为“星”一个拙劣的调音师也可以毁掉一个歌星。所谓“录音棚歌手”,大多只有乐感(有的甚至乐感都很差)而没有唱法基本功,从音量到音色,全靠电声塑造。随着科学的高度发展,很可能有一天会产生电脑歌手,不过这就不在本收探讨范围内了。但作为一门唱法来讨论,“唱”始终该是“主”,电声应该是“客”,这个概念不能颠倒(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种颠倒现象)。有些拙劣的音响师(俗称开关师)根本不懂音响,更无自知之明,效果不佳时,还一味埋怨歌手唱得不好,弄得歌手啼笑皆非。音响学是一门非常高深的科学,国际上从事音响工作的人,是相当受人尊崇的;特别是这个“师”的头衔,它要求高度灵敏的听觉辨别力加上熟练的控制调音台的能力。才配得到“师”的桂冠。作为歌手而言,使用话筒的主观方面和音响师配合的客观方面都属必须重视的技术课题。成为通俗唱法比别的唱法更占有重要地位的内容。它的具体要求是:1、 声音必须要让听众感觉到清晰的“质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演唱时,声音充分靠前。这种靠前还必须是“高度集中的”。“质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来体现的,点子越小,质量愈高。2、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缩小来体现的,而是以上述这个小小的聚音点的亮----暗控制体现的,这种技术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唱者广大音量时,音质仍保持聚而不散。在减弱音量时,更不能失去“质感”,哪怕唱气声时,仍不失去“质感”,电声再高明,只能改变唱者的音色,却无法制造出“音色”来。3、音质产生于声带的振动,振动来自声带的张力---- 阻力,因而发音的“焦点”必定在声带上,西洋传统唱法中有一句声乐术语叫做----“让声带歌唱”。帕伐洛蒂说过:“声音是从声带开始的,必须使声带立即振动起来。”就是这个意思。4、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声乐术语----“声必须靠在声带上”。也是同样性质。如果说声音的出发点在嘴巴,声音就无法靠在声带上了。也就是声带的张力----阻力不到位,所产生的声音效果要么奶声奶气的;要不声音就无法集中;日本歌坛目前就有这么一种唱法,据说是为了表现“清纯”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国的杨钰莹、何影在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圣子要强。奶声奶气作为一种表演特色未尝不可,但完全脱离了声带的基本振动和气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让声带歌唱”五个字同时可以具有三个内容:声音意识不要以“嘴”为出发点,而是应以声带为起点,这是一种意识,(因为声音实际上总是通过嘴巴出来的)始终应以声带为“起点”;第二种是从生理上说的,在让声带歌唱时,“软腭的两边必需放下来”,好像一直挂到脖子下面,这是在歌唱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因为它是解决声带紧喉咙松的关键。腭弓松了,舌头就自由了,下巴也放松了,喉咙才可能打得开。反过来,腭弓一绷紧舌根立即下压,造成声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种是指“声音靠在气上”(传统唱法有此要求,欧美流行唱法同样有此特点)因为歌唱方法的本质是气息----声门的阻抗,没有积极的声门张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气息产生阻抗?声带的调节是一切科学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当然也不例外,也是欧美唱法的区别于港台、日本唱法的标志之一。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声音“质感”强,嗓音特色显著。值得我国歌坛借鉴。5、声音必需充分唱出来的另一体现是吐字。尽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时说话自然的基础上,但毕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别。应该说歌唱吐字要比说话夸张得多,就如同演话剧时念台词的吐字比平时说话要夸张的情况相同。通俗唱法的吐字在发声时要求舌头左右横向拉紧,这一强调的目的是让声音更靠前,更清晰,舌头好象一直处于英语中“get”、“let”、“like”那个位置上。通俗唱法的吐字没有像中国民族唱法中“喷口”、“咬口”,那样讲究。也不象西洋传统发声那样,要求腔体打开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终要口腔后部尽量不要大于口腔前部。因此在歌唱时绝不能有意识去张大口腔后部,也就不要提软腭。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张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响声音靠前即可。(猫咪叫时的嘴巴形状,形象地说明了唱法的口型要求)曾有过这样的情况:某女歌手平时歌唱时声音很轻,可演出时音量很大;另一女歌手平时音量很大,在台上演出音量却很小。为什么呢?原来前者音量虽小却有“质”,而且声音很靠前;后者音量大却不集中,造成质感模糊。又因“靠后”----口腔后面大于前面;声音虽大但出不来,等于不大。那么是否通俗唱法就不能使用“靠后”的意识呢?回答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通俗唱法无论是意识还是效果都应是靠前的。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允许采取临时“靠后”的权宜之计。这是指某些歌唱者在歌唱时下巴习惯性向前凸出,以至于造成声道阻塞,为了矫正下巴的位置,允许声音暂时“靠后”,其目的是促使下巴退后。如果这样做确能有助于矫正下巴外凸的毛病,但当错误一旦得以纠正之后,仍需按通俗唱法的“靠前”要求来歌唱。保加利亚著名声乐教师勃伦巴诺夫曾断言:歌唱的秘密是“靠前、再靠前”。为什么要如此强调靠前?在西洋传统声乐界,曾有过“靠前”----“靠后”的长期争论。原因是“共鸣”这个内容,常常容易让人造成错觉----让自己的耳朵听到振动,这种本能的习惯意识会让唱者不自觉地让自己把声音安放在口腔后部----距离耳鼓膜最近的地方,造成了自以为声音很响但人家听起来并不响。在通俗唱法中同样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绝大多数歌唱者忽视了唱者自我感觉和听者实际感觉是两回事这个客观现实。在高音上的自我感觉,甚至和实际效果完全相反。如果一个歌唱者不能建立走这么一个概念----随时不忘用自我的耳朵去聆听自己的声音----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声音在听众耳朵中的实际效果的话,是绝对唱不好歌的。有些歌唱者自我感觉特好,实际却完全相反。有些歌手唱得很好,却老是自卑地认为自己唱得不好,要样,这个问题在下文《唱法的误区》中还要谈到。“唱出来”就是“靠前”的本意,但传统声乐的靠前和通俗唱法的靠前在声音效果上是截然不同的,通俗唱法就是要西洋传统唱法中的“白声”,甚至可以说要求越“白”越好。6、气感:气感不只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效果”,上述呼吸中用上下腹对抗来建立支持是一种手段,这并不是说在歌唱时两肋能保持张开的姿势就算有了气息支持的情况一样,“气感”正是对这种方法后鉴定。以教堂的钟为例:如果这个钟没有挂起来就敲击它,声音短促而难听;挂起之后再去调皮击它,声音会产生回荡的余音,传送十里之遥。气感能使歌声始终带有回荡的“余音”,听觉效果明显不一样,唱者的自我感觉是清楚地感到胸中有“回声”。以上几点是通俗唱法实践应用中必需注意的具体要求,尽通俗唱法是多制式、多层次的,这些要求却是一致的。但对不同层次的歌手的具体要求标准可以有所区别。如果我们按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刚能柔、能亮能暗这十六字为准绳,对高层次的要求:十六字全部到位;对中层次是部分到位;对低层次的可不讲究到位。这是指技巧要求。有些歌星乐感达不到一流,而技巧却是一流的,仍能达到一流之列。作为一流乐感的歌手,纵然技巧不足,也无损于他们成为一流歌手的可能,因为乐感在通俗唱法中毕竟是首要的。正因为如此,乐感不足的人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技巧去弥补了,而技巧制造出来的力度对比、色彩对比以及高音的爆发力等技巧,即使不能达到“动心”的效果,至少可以达到“动听”的效果。不可否认有这样的事实:有些乐感较差的人,通过“制造”却“激发”出了真的乐感,这叫弄假成真。
如何判断孩子说话能力是不是属于正常水平?
宝宝到底什么时候能开口说话?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应该具备啥样的语言能力?为什么宝宝说话的时间差别很大,这些应该是很多父母都关心的事,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宝宝说话这件事。
宝宝语言发展过程
1
1-3个月
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借助哭闹还表达需求,仅能发出a、n、m、b简单且无意义的单音节。
2
4-6个月
孩子能够在别人和他说话时作出回应,寻找声音的来源并发出d、n、m、b辅音音节,有时还能够发出笑声。
3
7-9个月
孩子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象声词,并开始模仿大人说话,懂得一些简单的单词的意义,发音也开始像模像样。
4
10-12个月
孩子偶尔会说出妈妈、爸爸等简单的单词,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如点头、摇头等,也能认识部分身体部位,如眼睛、鼻子等。
5
13-18个月
孩子在这个阶段可以说一些简单的词语,会叫出熟悉的物品的名字,也可以熟练叫人,能听懂大人的要求,能与大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也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6
19-24个月
此时孩子可以用简单的语句清晰表达出需求,或回答大人问题,还能唱几句儿歌。
5
25—30个月
这个时期,孩子差不多能掌握300个词汇量,学会用你、我、他这类人称代替,可以用简单的复合句描述一个事情。此外,还知道常见日用品的名字,儿歌储备量也增至8—10首。
6
31—36个月
孩子可以掌握并运用大概500个词汇,看图识物约100张,还能说出5、6个字的复杂句子,谢谢、请等礼貌用语也可以流畅使用。孩子逐渐开始理解故事情节,还会尝试询问“为什么”。
语言发展关键期
关键期
专家指出,3岁前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也是其学习语言最快的时期。家长只需稍加引导和启发,孩子就能说出一些包含多个词语的长句,并且能说出不同类型的句子,甚至是复杂的句子。
关键期训练法
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可以用以下方法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
【让孩子复述话和故事】
想要锻炼孩子语言发展能力,复述话、故事这个方法很有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可不经意的让孩子复述句子,难易程度循序渐进。这个过程,即可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
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也可以通过让孩子复述故事从而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家长先将故事讲给孩子听,然后再让孩子试着复述故事。孩子一开始可能觉得复述故事很难,所以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内容短、情节简单且孩子喜欢的故事讲给他听。孩子在复述时遇到困难时,家长要鼓励孩子继续复述。比如告诉孩子记住这个故事,隔天要讲给别人听,夸赞孩子故事讲得好,以此来激励孩子复述故事。
【看图说话】
家长在和孩子一起阅读时,不能忽略书中配图的作用。家长可以通过这些配图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看到配图时,家长要向孩子解释图片的意义,如:小兔子和小乌龟在比赛跑步,鸟儿在找虫子吃。认识了图片还要能说出来,鼓励孩子将图片的含义说给家长听,刚开始肯定不连贯。但家长们切忌操之过急,只要孩子敢讲,再经过训练肯定会越来越好。
【让孩子念儿歌和诗歌】
儿歌和诗歌相对于其他文章来说十分押韵,孩子容易将其读出来。即使孩子不懂儿歌和诗歌的含义,也会愿意朗读儿歌和诗歌,孰能生巧,诗歌读多了慢慢就能背诵。按此方法既可以训练孩子语言思维能力,又可以让其学习诗歌,一举两得。
宝宝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形
3大常见情形
语言发展的起步晚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幼儿在一岁左右能够开口说话,会叫“爸爸”、“妈妈”。但是语言发育迟缓的幼儿开口时间比较晚,可能要到2、3岁左右才会开口说话,甚至是到4、5岁也不会说话。
有些家长认为这只是因为孩子开口比较晚。确实,语言的发展因人而异,有些活泼好动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集中于语言表达,开口相对要晚。
如果孩子到了2、3岁还无法开口说话,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做专门检查。
语言发展的速度慢
3-5岁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此阶段孩子能够学会大量词汇。但如果孩子有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那他付出较大努力后可能只学会少量词汇。
孩子语言发展的程度低于正常水平
常见的语言发育迟缓的现象有:
孩子不能开口说话或说话时只发一个音,其他发音含糊不清。说话出现前后颠倒,且包含的词汇量少,说的话让人不能理解。常用拟声词、象声词代替一些物品的名称,如:用“汪汪”表示狗。只能用几个词汇组成一句话,无法连贯表达。不能用正常语序表达句子,不懂得语法,只会用名词和动词,不会用形容词、连词等修饰词。分不清昨天、今天、明天等时间词的含义,没有时间观念。语言发育迟缓怎么办
家长判断孩子是否有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不仅要通过上述现象判断,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相应检查的结果。家长不要盲目认为孩子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情况,应及时就医确诊。
若孩子确实患有言发育迟缓,那么家长要找出造成孩子发育迟缓的原因,如发声障碍、听觉障碍、智力低等问题,再“对症下药”,尽早治疗。即使孩子语言发育真的有问题,家长也不要着急,鼓励孩子一起克服。
无论是由什么原因造成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家长都应该鼓励孩子,给孩子充足的信心,促进孩子语言发育。
如何促进宝宝语言发育
鼓励发音
1岁前的孩子只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家长应该多和孩子一起玩耍,模仿孩子的声音,给予其信心,鼓励其多发声。
手势练习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动作或手势表达自己的需求,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拒绝,挥手表示再见等。家长可以将动作做给孩子看,并让孩子进行模仿,也可以直接带领孩子做动作。
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家长可以试着将一些简单的生活琐事告诉孩子,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慢慢讲述,将事情讲清楚。在讲的过程中,家长要和孩子有眼神交流,尽量面对着孩子讲话,让孩子看清家长发声的嘴型。
连成句子
孩子语言发育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用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年纪小的孩子常用叠词表达,如饭饭、糖糖等。除此以外,还会用单个字表达意思。如孩子想要去外面玩,便会用“外,玩”来表达。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抓住机会,告诉孩子说去外面玩,教孩子如何孩子连词成句。
读读说说
唱儿歌、说故事都能对孩子的语言发育有帮助。读故事书时,不要断句逐字念,而是要以短句的方式讲述,让其听懂。
多一点耐心
家长要多一些耐心,主动创造孩子说话的机会。如在孩子想要某样物品时,不是直接递给他,而是问孩子想要什么,引导孩子表达。即使孩子表达不出来,家长也可以轻声说出物品的名称提示孩子,让孩子复述。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讲不清楚就催促、打断孩子说话,甚至嘲笑辱骂孩子,而是要给孩子说话的信心。
我说你学
语言都是从模仿开始,有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单字叠音开始,如“爸爸”、“妈妈”。家长在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多说给孩子听,日常生活中的门、灯、碗等都可以教给孩子说。再利用看图识物卡片帮助孩子认识物体、学会发音。
宝宝语言发育的常见问题
影响语言发育的因素很多,如遗传、听力、口腔等身体因素,还受外界环境影响。
最常见的情况是:
【口吃】
孩子在2到3岁时,已经能够与大人进行简单、流畅的对话。但这个时候,有些孩子会出现一个让父母担心的状况——口吃。特别是孩子精神兴奋、迫切想要表达但无法流利表达,常会重复某个单词才能继续讲下去,越着急越表达不清楚。
【说话含糊不清】
孩子发音不清楚也是语言发育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孩子自发的用简单的音来代替较难的发音,如用亚亚表示奶奶,用袄袄、脑脑等表示姥姥。
【停顿时间长】
孩子在说话时遇到不会表达的词时会出现停顿。这个停顿是孩子思考的时间,也是其语言表达能力不成熟的一个体现。亦或一句话还没有讲完,孩子已经迫不及待组织下一句话了。
宝宝语言发育需警惕的情况
若小朋友语言发育滞后是因为听力问题、绘画障碍、自闭症等疾病所致,需及早就医诊治。如果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家长要引起警惕:
即使家近距离与孩子讲话,孩子无任何反应。孩子突然听到某种声音作出极大反应,表现出震惊和害怕。孩子常常忽略和无视周围人,拒绝模仿、做游戏,与他人无目光交流。孩子总是重复做某件事,或是强迫自己做某件事,如一直点头、摇头、拍手、转圈等。孩子虽然一直想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却只能发出很少的几个音。分享一个我家宝宝识字的经历了,宝宝今年3岁了,开始让他识字,认字。之前都是从淘宝购买一些带图的卡片和书本让他认识,不过效果不明显,花费大量时间,还容易损坏,而且宝宝什么都想往嘴里塞,有些比较小的拼图什么的,就怕宝宝吃了。
然后我下载了好多软件让宝宝学习,一开始是不错,但是呢用到后面都要收费,价格还不便宜,顿时有种坑爹的感觉。
后来发现了一款APP【 猫小 帅学 汉 字】,真心推荐大家使用,里面有很多的冒险故事,我家宝宝特别喜欢听,平常特别好动的他,一看这个就安静的听故事。各种游戏关卡让宝宝重复学习汉字内容,加深记忆,让我这个陪宝宝玩的麻麻都觉得好玩有趣。操作也很简单,宝宝自己都能独立操作。最最最重要的是这款软件一次收费就能终生享受!
而且我们家乡口音特别重,就怕宝宝跟着学以后改不了,要是上学了带有这种浓厚的口音,肯定会被其他小朋友嘲笑。
宝宝现在特别爱学习,每天下班都缠着我给跟他互动,陪他一起玩里面的游戏,不仅学的快,还让我这做麻麻的人也轻松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