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格莱美
究竟什么是格莱美?究竟什么是格莱美?它?
究竟什么是格莱美?究竟什么是格莱美?它?
格莱美,美国每年年度大型音乐评奖大奖,由美国国家录音与科学学会举办。 “格莱美”(GRAMMY)是英文Gramophone(留声机)的变异谐音。以它命名的音乐奖迄今已有50年历史,其奖杯形状如一架老式的留声 格莱美奖的奖杯 机。 1957年,美国洛杉矶一批音乐人和唱片公司管理人员倡议成立一个代表音乐制品艺术和科学的机构,并通过这个机构鼓励有才华的音乐家、歌手及幕后音乐制作人员。美国国家录音艺术与科学学会(简称录音学会)及名为格莱美的音乐奖因此诞生。首届格莱美音乐奖于1958年颁发,以后录音学会每年举行一次颁奖仪式,奖项也由最初时的26项增加到28大类共101项。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4月6日,美国录音艺术科学院宣布,明年起将把格莱美音乐奖(GrammyAwards)奖项从原本的109个减为78个。 格莱美音乐奖虽然是美国唱片行业中的奖项,但它如今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大奖之一。音乐界的格莱美就如同电影界的奥斯卡一样,虽然毫无疑问地打上了美国文化的印记,但世界各地的多数音乐人仍以能够捧得这架老留声机为荣
adele厉害到什么程度?
Adele是是欧美天后了,她揽了6项格莱美奖,真的是很厉害。 现在要拿Adele和GaGa比的话,还真的一下子说不出来谁厉害。可以说是Adele是GaGa的一大劲敌。
中国当代歌手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拿到格莱美奖?
我觉着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文化不自信。”
格莱美奖不同于我们很多人知道的电影大奖奥斯卡奖,虽然奥斯卡奖如今也有人诟病黑幕,但是他们的评审的确是奔着艺术去的。相比之下格莱美奖是要考虑市场反馈和音乐品质诸多方面的,并且越来越不那么权威了。
格莱美奖在国内并不能为音乐人带来太多的人气其实我以前聊过关于格莱美奖的事情,得过格莱美奖的华人其实也是有几个。比如拿了17次的音乐大师马友友,以及他的好基友民乐大师吴彤。再有就是奥运会的配乐大师谭盾。当然了还有在后台领奖的孙楠。
▲法籍华裔音乐大师马友友
拆分出来几个人,我提到马友友提到吴彤恐怕没几个人能认识。即使马友友已经拿了17次了。而谭盾能被大家熟知更多的是因为他为李安的《卧虎藏龙》做了配乐,为奥运会做了音乐。更别提孙楠了,在张杰和筷子兄弟在美国领了“野鸡奖”(张杰在2014年领了“全美音乐奖”的“年度国际艺人奖”、筷子兄弟的《小苹果》获得了“年度国际流行音乐奖”),之后,即使孙楠的奖名正言顺也被大家当笑话看(格莱美奖与东方卫视合作了音乐节目,冠军可以去格莱美拿奖)。
▲凭借《卧虎藏龙》“走红”的谭盾
因此,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格莱美奖听起来高大上,但是对国内音乐人的影响力是很局限的。国内音乐人想要一鸣惊人,上台湾金曲奖可比去格莱美强多了。
李荣浩得了金曲奖,同年就跻身了华语乐坛一线。苏运莹得了金曲奖,人气激增。草东没有派对拿了金曲奖,内地巡演门票一票难求。二手玫瑰只是当了表演嘉宾,就圈粉无数...
因此,华语音乐人市场在华语圈,参加格莱美不如稳稳地冲击金曲奖。
格莱美奖并不适合国内音乐人参加每年的格莱美奖,最备受关注的其实主要是流行音乐这方面。
从这里就能很简单的解答一个问题“即使美国音乐工业空前强大,欧美音乐人在国内依旧影响力很局限。”而国内这样的落后美国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的水平,是几乎不可能向美国进行文化输出的。并且毕竟我们做得是“华语音乐”,语言上也有局限。印象里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参加过竞争,仅仅入了围。
▲歌手王力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还是和钱有关。有人用三个方面形容格莱美的评选机制:第一是市场反馈,即音乐传播度。第二是音乐品质,即专业的音乐性上评估。最后是公司合力,其实就是各个国外公司的“暗箱操作”。
假设某音乐人制作了一张品质极佳的作品,他想参加格莱美的评比,也需要在美国按着美国人的口味推广一番,他在国内名气足够足也许推广只需要发一条微博,而想让美国人喜欢,就得以新人的姿态再去推广,这份渠道的铺设花的可全是真金白银。最后,假设我们这位歌手为了格莱美奖在美国花了大笔钱推广成功了,市场反应不错。这时候,美国本土几家唱片公司,为了推广自己艺人等等,进行了大量的“地下交易”,这时候我们很多艺人的公司可能想操作都不知道他们的游戏规则,就死在这里了。
最后总结下来,国内音乐人参加格莱美,并不合适也并不值得。 我们的市场在华人圈,最需要迎合的是国内的乐迷。音乐艺术家方面,得了奖在国内的反响也不一定有多大。即使任性的就想拿个流行乐的格莱美玩儿,需要跨国语言障碍,跨过文化障碍,最后还的得砸钱玩手段,几乎是不可能事件。
因此,国内音乐人根本犯不着去冲击什么格莱美,安安稳稳奔着金曲奖去就好了。
签约答主原创问答首发于悟空问答,禁止未经允许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