龆龀之年是什么意思
“龆龀之年”tiáo chèn zhī nián。
意思是指儿童垂发换牙的年龄。
龆:通“髫”,儿童下垂的头发。
龀:儿童换齿。
也作“髫丱之年”、“髫稚之年”。
古时,人们交流时,不会直接说自己多少岁。
而是会用年龄称谓来代替,。
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比如说什么弱冠啊 总角啊 耄耋啊 不惑啊 而立啊之类的另:女孩7岁又称髫年。
男孩8岁又称龆年 8-14岁:总角 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也用“总角”代指人的童年阶段。
10岁以。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分为襁褓、孩提、髫年、龆年、总角、垂髫、黄口、金钗之年、豆蔻年华、舞勺之年、束发、及笄之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舞象之年、桃李年华、弱冠、花信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强壮之年、年逾半。
髫年是什么意思
髫年 拼音:[tiáo nián]出处: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唐代杨炯 《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云:“丱岁腾芳,髫年超霭。
”释义:在古代,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泛指。